很多人做推拿时,会先酸、再胀、随后人“松”下来,像把紧了一冬的窗户一把推开。医生常解释:这多半是三种生理反应在一起发生。第一,是“筋膜松解反应”——肌肉和筋膜里像打结的毛线被慢慢理顺,黏在一起的地方被拉开,乳酸一类的代谢物被赶走,于是会有又酸又胀的感觉。第二,是“血流回暖反应”——手法像给河道清淤,毛细血管一开闸,温热、微微发沉、皮肤发红,说明血到得更勤了,带走了废物,送来了养分。第三,是“神经调节反应”——紧张的“油门”(交感神经)松一松,“刹车”(副交感)接手,人才会想打哈欠、想睡觉,整个人像给身体按了个“放松键”。这三件事叠在一起,就构成了“先酸后松”的熟悉过程。
凡事有度:这些酸胀不是“好信号”,要当心
不过,酸胀也分“正经的累”和“过头的痛”。如果推拿后疼得明显加重,而且持续到第二天还不见缓解;或者疼痛像电击一样往手脚放射,伴着麻木、无力,那就不是“通一通就好”的范畴了。此外,局部出现异常肿胀、明显瘀青、热得烫手,或合并发热,同样需要停手观察甚至就医。骨质疏松比较厉害的老人、正在使用抗凝药(如华法林、某些新型口服抗凝药)的老人、糖尿病足、皮肤破溃感染、急性扭拉伤的早期,都不适合“上劲儿”的推拿。记住一句大白话:舒服的酸是“被照顾”,难受的痛是“被冒犯”,受了冒犯就别逞强。
让推拿更“听话”:三件小事,事半功倍
第一件:跟着手法“慢呼吸”。推拿时把呼气拉长一点,像给身体开一扇窗,呼出去的是紧张和僵硬,吸进来的是暖流和轻松。第二件:力度要“七分就好”。老人常说“越痛越通”,其实不对。让自己能说得出话、能分心聊天的力度,往往最合适。第三件:做完要“喝口温水、捂捂热”。血流刚热起来,水像搬运工,帮着把“垃圾”带走;披件薄外套,别让刚热起来的肌肉又着了凉。时间上,也有小门道:一处别揉太久(一般几分钟到十来分钟),全身一次别拉得太长;饭后立刻不宜做,睡前轻柔一些更利眠。隔天或每周两三次,比一口气猛做更靠谱。
选对人、说真话:放心推拿的“底线感”
推拿不是“力气活”,是“分寸活”。找专业人员,先聊两句病史——比如有没有骨质疏松、心脑血管病史、有没有做过支架、服用哪些药。讲真感受也很重要:从0到10分,自己给疼痛打个分,超过“6分”就要提醒对方减力。遇见“包治百病”“不痛不通”的夸张承诺,要多留个心眼儿;遇见一味推荐高价套餐、强行加项目的,也要说“不”。记个小账本:今天做了哪些手法、哪里最舒服、哪里不适,下次给理疗师看,比“模模糊糊全靠感觉”更安全更有效。
把身体当老朋友:善待它,它就回你一个“松”
年纪越大,越懂得:身体不需要“英雄式”的硬扛,它要的是“懂它的人”。推拿时那点酸胀,是身体在低声说话——“这里有结”“那里要气血”。我们做的,是用合适的手法、合适的力度、合适的频率,慢慢把日子里的紧张和疲惫,揉散、揉暖、揉回到能睡好、能动开、能吃香的状态。医生的小提醒就两条:舒服为先,安全为大。把这两条揣在兜里,推拿就不只是“揉一揉”,更像给自己一次温柔的整顿——先酸一点没关系,过会儿就轻松,像阴天后破个小晴。愿您每一次走出理疗室,肩膀轻一点,脚步稳一点,心也亮堂一点。
股升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